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对联与文化自信

对联与文化自信

2018-03-15 22:32:15现玟互联网 0条评论

对联,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平仄协调,音韵和谐,善于曲折升降,讲究抑扬顿挫,极富音韵美。再配以书法形式,或楷或行,或篆或隶,可一笔一画、方方正正,可随心走意、天马行空,虽曰小技,实则大观。从先秦“神荼”、“郁垒”的桃符驱邪,到后蜀孟昶的新年誌喜,经朱元璋推广成俗。雅士酬和吟唱,妇孺喜闻乐见。能进象牙之塔,可入民间陇亩。曾是阳春白雪,也作下里巴人。可歌可讽,亦庄亦趣,雅俗共赏,历千年而不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然而,曾几何时,科技发展,物质丰裕,机器代替了人工,印刷代替了手写,“即时贴”代替了“白面糊”,简单淳朴的红纸条变成了美轮美奂的装饰物,手写对联成了媒体新闻中少数人的表演秀。对联变成少则几元、多则成百上千元不等,全身沾满了铜臭味的商品,只剩下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结果是对联越来越精美了,对联的韵味和魅力却越来越淡了。


其实,越来越淡了的不只是对联本身,而是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渐行渐远,乃至自信心的丧失。看看现实生活中,和对联相同遭遇的比比皆是。比如鞭炮,本来是给节日烘托氛围的,但人们却用它来炫富、炫身份和地位,而且毫无节制,结果是鞭炮声变成了噪声;烟花本来是给节日添彩的,结果却变成了污染环境、损害人们健康的雾霾和毒气。再看看我们的青年人,特别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刻意在“情人节”向异性表白,在“愚人节”绞尽脑汁捉弄别人,会在“平安夜”狂欢,会在“圣诞节”互送礼物,却口口声声说我们的“春节”没意思,“ 元宵节”不好玩,清明不祭祖,重阳节不敬老,端午节爱吃粽子却很少追思一下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面对这些,难道我们还不应该警醒吗?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可见,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对民族文化的肯定与相信,内心强大才能自信。如果想让我们的青年一代对民族文化自信,必须用民族文化充满他们的内心。


文化自信源于对文化的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琳琅满目的诗书礼乐,有经世致用的“孔儒之道”,有推动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明”;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有“艰苦奋斗、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长征精神,有巾帼不让须眉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还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连一副副小小的对联也写满了一份份自信。“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是人们对岁月轮回,冬去春必来的自信;“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生意人对广结人缘、财源滚滚来的自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夹可吞吴”是读书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笑对人生的自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是阅人无数、入木三分的自信;“汪精卫死了,中国人民万岁”是敢于打破常规和善于创新的自信。所有这些都在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要重视过程。自信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我常常想念早年过年写对联的情景:每到春节临近,买纸,研墨,润笔,大人舒毫、孩子枕纸,一家人围在书桌旁,边说边写边切磋,边拉家常边评头论足,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可是现在,人们到商店花几元钱就可以买到满意的对联,不仅省了好多事,也比人工手写的美观好看,但缺少了许多书写对联过程中的快乐。所以,建议家家户户每年的对联都自己书写,哪怕写得不是那么完美、好看,甚至有点歪歪扭扭也没有关系。早年不是流传一个不识字的农村人用碗底在对联纸上拓圈圈,同样也充满对春节来临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吗?所以说,文化自信,从手写对联开始!


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把《笠翁对韵》背得滚瓜烂熟,还要让孩子们掌握对对子的本领,体会对联蕴含的民族文化精华的无穷魅力。我们也希望学校的写字课不只是排在课表上,还要真正进入课堂,进入课外活动,进入孩子们的生活,最好是天天能写写毛笔字,写写自己对的对联。孩子犯错误了,不要总是罚站,罚抄写生字,也学学郭沫若先生的老师。少年郭沫若和小伙伴们偷吃了别人家的桃子面临惩罚,但却因“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智对老师的“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而免罚并传为佳话,我们的老师为何不也效仿效仿呢?虽也难免会有“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的尴尬,但谁又敢说这里面不会有个“当代的少年郭沫若”呢。


文化自信源于践行。文化自信必须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化于心、见之于行的实践。青年肩负着继承和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要不断通过善于学习、兼容并蓄的文化实践,增厚自身文化素养,培育和涵养中国人的风骨、底气和广阔的文化胸怀,做民族文化的丰富者,践行者,传承和弘扬者。我曾给学生作过一个对联讲座,结束的时候出了一个上联,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征集下联,未料几小时之内就有数十名同学应征。在和学生应和、切磋、指导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青年学生对对联的喜爱程度毫不逊色于年长者,而且也不乏佳联佳对。实践证明,我们的青年有望,我们的民族有望,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望,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民族文化的自信都是满满的。


对联虽小,却体现着中华文化独有的自信。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如是说: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对联高手!文化自信,从对联开始。


作者:现玟,榆社县郝北镇人,现寄居榆次,供职于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对联文化自信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