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和他的人生阅历是有联系的,不管他从事什么艺术:写作、书法、绘画,抑或是音乐。人生阅历是形成他作品风格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之一。从今天开始,我会结合作者生平为大家介绍一些对联名家和他们的对联,说起来好像我会按时更新一样,嗯,这里就说一下更新的频率吧:每当我想起来的时候,我就会更新。
李渔,浙江金华府南溪县夏李村人,原名叫李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来才改号叫笠翁。一提笠翁,普通同学可能就想起了《笠翁对韵》,对的是他写的;文艺同学可能就想起了《闲情偶寄》,对的也是他写的;二逼同学可能会想起《肉蒲团》,哈哈没错也是他写的。这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别对应着他的三个头衔:文学家、美学家和戏剧家。
他的字和号也挺有意思,据说李渔妈妈生他的时候怀胎11个月还没生下来,好巧不巧有个白发老头刚好路过,告诉他们你这孩子是天上的星宿,你这儿小破屋地盘太轻,承受不起他,必须到宗祠里面去才能生下来。于是大家把李大妈抬到了夏李村总祠堂,这下李渔终于降生了。作为“仙之侣、天之徒”,自带主角光环的男人,就这样开启了他的传奇人生之旅。
浙江兰溪李渔文化公园中的李渔塑像
李渔小时候确实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属于“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类型,“看看人家看看你,看看隔壁大老李”估计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流传的。据说他还不会走路就开始认字了,小学的时候已经能够吟诗作对了,放现在估计是清华少年班的水平。但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儿童,却在乡试的时候就遭遇打击:李渔在29岁时参加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乡试,结果没考上。
但是这点困难显然是难不倒我们的李渔的,三年之后他卷土重来,结果刚好碰上清军南下,考试取消了。
这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不是说好的天选之子吗?难道真的应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想这个阶段的李渔可能也曾怀疑过人生,眼见山河破碎仕途无望,35岁的李渔选择了回家,回到当初自己出生的夏李村,在村子里修了个小园林——伊园,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同时也发表了不少表达自己隐居想法的诗赋作品。
这段时间的李渔很关心家乡建设,他在村口大道旁倡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为“且停亭”,并为这个凉亭写下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李渔还倡建家乡的水利工程,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时年40岁的李渔因为自己的诸多善举被乡人推举成了老李家的总瓢把子。人生如此,虽不十分惊艳,想来也算比较满意了。
但是天选之子的生命历程如果这样草草结束就开始颐养天年,显然是不符合剧本要求的。这时候李渔逐渐平淡的人生又起了波澜,在一次兴修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李渔被卷入了一场官司里面,结果官司的判决又不如李渔所愿。一气之下,李渔准备重新启程,离开家乡,前往杭州闯荡一番。
初到杭州的李渔人生地不熟,混得并不怎么好。但是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嗅觉,李渔敏锐地捕捉到戏剧小说方面的无限商机。在十七世纪中叶的杭州城里,就这样诞生了一位把写作当成职业的作家。
有了新职业的李渔一方面名利双收,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专业作家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版权。有些不法商人翻印他的作品制造了最早一批盗版书,也有随便写个故事挂上李渔的名字拿去卖的,这都大大影响了李渔的声誉和经济收入。这些坏人以当时的金陵为最多(没有地域黑的意思,南京的朋友请放下手里的西瓜刀)。也许为了重新给自己正名,1662年左右,时年51岁左右的李渔搬家前往金陵。
李渔倡编的《芥子园画谱》,这本书有多厉害,你可以百度一下
在金陵,李渔的事业迎来了新的高度。他先是通过众筹的方式筹建了著名的芥子园,然后在芥子园里成立了出版社、戏班,并且经常与政府人员来往,为自己的文化活动拉到不少赞助。这段时间应该说是李渔一生里最快乐、最逍遥自在的时候了。虽说住在金陵,但其实李渔很爱出去玩,跟随戏班一起到全国各地去办演出,足迹遍布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段经历让他的眼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让他能在《闲情偶寄》谈食物的时候能聊到“头发菜”这样的品种,也让他在祖国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精彩的对联。如南京弘济寺联:
奇石作龛盛佛骨;
长江为鉴照禅心。
又,武汉黄鹤楼:
仙家自昔好楼居,我料乘黄鹤者,去而必返;
诗人生前多羽化,焉知赋白云者,非即其人。
李渔总是改不了爱打抱不平的毛病,庐山有和尚欺负道士,李渔就为庐山简寂观题联道: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也许学区房这个说法并不是社会主义才有的,李渔步入晚年之后,为了方便自己老来所得之子参加科举考试,再度搬家回到杭州,并在杭州筹建了层园。李渔为层园题联道:
繁荣驱人,旧业尽抛尘世里;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一生跌宕起伏的李渔终于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回到杭州3年以后,公元1680年的冬天,69岁的李渔溘然长逝。
我们将会再次看到,尽管诸如天文学之类并不构成它所研究和探索的恒星天体的一个部分,但是我们成为“生命体验”(life experience)的那种独特的生命智慧,却是生命的主要成分或要素之一。正是这种智慧,使得次恋必然不同于初恋,因为初恋已然存在,经历之人已然卷入其中。因此,如果我们诉诸那些普适的、古老的意象,正如你将看到的,这些意象把生命描绘成一条道路,一条可供人们反复行走的道路——因此才会有这样的描述:“生命历程(the course of life)、个人履历(curriculum vitae)、前途抉择(decide on a career)”——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当我们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同时也就把它带在了身边,了解了它;也就是说,我们走过的道路会在我们身后卷起来,就像胶卷一样卷成一卷。因此,当一个人到达了终点,他就会发现他的背上携带着、黏贴着他曾经历过的整个生命的卷轴。
——奥特加·加塞特,《历史理性》
回顾“仙之侣,天之徒”这一生,少年得志,随后遭遇打击,在国破家亡之后选择坚守文人风骨不去清廷为官,拉下面子靠“卖文字”发家致富,同时热心家乡建设。他《闲情偶寄》、《芥子园画谱》,他的伊园、芥子园、层园,无不体现这一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在芥子园里,他留下了这样一些对联:
清可濯衣偏濯足;
大能容世却容身。
雨观瀑布晴观月;
朝听鸣琴夜听歌。
孙楚楼边觞月地;
孝侯台畔读书人。
休萦俗事烦霜鬓;
且制新歌付雪儿。
作为一个文人,考取功名本来是年轻时候的理想和目标,但是由于明清朝代更迭,他对明王朝始终带着一点感情,以后尽管有机会,都没有在清廷为官的想法。但是对于读书考试,他是支持鼓励的,除了支持自己儿子考试之外,从他的对联里我们也能看出,如赠清代诗人程汝璞一联:
世间桃李尽出公门,何须腊尽始芳菲,满眼无非春色;
天下鱼龙都归学海,不待时来方变化,开口即是雷声。
又,题南京贡院明远楼联:
矩令霜严,看多士俯仰低回,群嚣尽息;
襟期月朗,喜此邦江山人物,一览无遗。
李渔的对联,自然、典雅,而他本人对自己这项技术,其实也是相当自信的。他在跟朋友的书信中说道:
……无意为联,而适得口头二语,颂扬明德,所谓天籁自鸣。榜之清署,以代国内之悬。有能易一字者,愿北面事之。
“如果有谁能改动我对联里一个字,算我输。”闭上眼睛,假设现在我们步入三百多年前的芥子园,仿佛还能看见一个优雅矍铄的老人,从书案里走出来。